7月5日下午14:00,透藍的天空,懸着火球似的太陽,雲彩好似被太陽燒化了,也消失得無影無蹤。此時,在深圳世界貿易廣場27樓中技物流集團行業分析師Bruce正在接受本報記者,就中國物流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的專訪。
中技物流集團行業分析師Bruce,就當前誠信香港集運發展現狀,談了自己的5點看法:
其一,我國是物流大國,但還不是物流強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物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在規模快速擴展的同時,物流基礎設施的大發展為物流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我國物流能力仍明顯落後於主要發達國家。2012年,我國全社會物流費用佔GDP比重約為18%,高出發達國家一倍以上。
其二,物流市場開放程度比較高。憑藉規模、資金、技術和管理等優勢,跨國物流企業已從原先主要以合資為主逐步走向獨資,從單一業務走向綜合物流業務,從集中於中心城市物流業務向構築全國性物流網絡展開。我國開放的物流市場成為世界物流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跨國企業競逐的焦點。
其三,物流發展不平衡性明顯。受經濟、生產力、基礎設施、市場化程度、信息化水平、需求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物流業東部發展快,中西部發展慢,城市物流相對發達,農村物流滯後且水平低。物流企業、物流設施、物流活動高度集中在交通、信息更為發達的大中城市。從社會物流總額的絕對值構成來看,工業物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據主導地位,是推動社會物流總額增長的主要動力。與消費市場緊密連接、競爭激烈、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的家電、日用化工、醫藥、汽車、連鎖零售和電子商務等行業物流需求旺盛。居於產業鏈上游、資本密集型的鋼材、煤炭、礦石等大宗物資以及農產品與農資等物流發展相對滯後。
其四,物流業增長方式粗放。一是物流系統性不強,網絡化程度低,基礎設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較弱。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尚未完全形成,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滯後,不同運輸方式難以進行合理分工和有效銜接,沿海和內陸集疏運體系不配套,各種運輸方式之間信息不共享,交通運輸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不高;一些地方盲目大量興建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造成閒置;倉儲設施分佈在不同行業和部門,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地方保護、部門封鎖比較嚴重。二是公平競爭、規範有序的物流市場尚未形成。三是物流業整體創新能力弱。物流業企業創新動力不強,研發投入低,商業模式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滯後,尚未進入以創新引領的發展階段。四是可持續問題突出。表現為不合理運輸、過度包裝等問題嚴重;超載、超速造成的人身安全和貨物損害事故時有發生等。
其五,物流業總體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一是物流基礎設施結構性短缺。二是與製造業、農業、商貿聯動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暢、模式陳舊已經成為制約製造業由大變強、解決“三農”問題、商貿服務和電子商務持續發展的瓶頸。三是滯後於全球化進程。與高增長的國際貿易相比,物流業尚未形成與之相配的全球物流和供應鏈體系,進出口所需的物流服務很大程度需要依賴國外跨國物流企業。四是應急能力薄弱。在應對各類重大突發性事件時,難以做到“第一時間”應急物資的保障。
同時本報記者也問到關於中國物流行業的發展趨勢,Bruce也很詳細,也很有耐心的談了自己的幾點預見。
趨勢之一: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帶來物流市場的廣闊前景。在工業化推進過程中,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規模運輸方式和物流需求仍將旺盛。同時,產業結構的逐步升級以及生產方式的變化,帶來“短、小、輕、薄”商品以及小批量、多頻次、靈活多變的物流需求快速增加。居民消費的水平、心理、方式和結構的變化,要求物流發展更加註重效率、特色、個性和人性,基於更高時間和空間價值的物流需求會越來越大。
趨勢之二:城鎮化和區域增長新格局對物流空間分佈、效率、獲得性等提出更高要求。城鎮化進程推動着物流活動集中於城市羣、大中小城市和城際間,激增的物流量、機動車量以及能源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和道路安全等,迫切需要提升城市內、城際間物流效率,構建集成式城市物流配送體系。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及一體化要求加快區域物流一體化,構建有利於東中西協調發展的物流服務體系。
趨勢之三:全球化縱深和開放新格局推動物流市場深刻調整。全球化推動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繫和相互作用日益加深。短期內,貿易格局的變化帶動國際物流活動此消彼漲。中長期看,國際貿易仍將有相對較高增長,帶動國際物流繼續高速發展。我國擴大對外開放推動物流市場朝着更高層次的競爭發展,以價格作為主要競爭手段的狀況會有所改變,以服務、品牌、創新、社會責任等非價格競爭方式會得到加強,專業性國際物流企業和基於專業化基礎上的綜合性國際物流企業將會得到更大發展。激烈競爭的物流市場推動物流領域的兼併重組持續發生,市場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
趨勢之四:新技術突破和廣泛應用促進物流業升級。交通運輸、物流、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在孕育新的技術突破,高速鐵路、大型高速船舶、綠色航空、新能源汽車、智能交通、智能倉儲、新材料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物聯網、現代管理科學和技術等將在物流領域得到推廣和應用,電子商務、信息技術將與物流業深度融合,這些都對物流業升級帶來重大促進作用。未來物流技術創新將反映安全、快速、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人性化、精細化、綠色化和節能化等時代性特點。
趨勢之五:可持續發展和要素成本上升等驅動物流發展轉型。未來一二十年,我國物流能源消耗仍處於快速增長期。由於物流企業運營所需的能源、勞動力、土地價格持續上漲,依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傳統物流運作模式難以為繼,面臨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持續發展的轉型要求。
趨勢之六:應急和民生物流的重要性日益凸現。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經濟社會轉型時期,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十分迫切。“三農”問題、醫藥衞生、社會救助、生活用品服務、可追溯食品供應鏈管理等要求加快發展服務於民、方便於民、受益於民的民生物流。